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

最近一部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监制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美国工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传统的中国企业在美国开设工厂所遇到的故事,同时也勾起了许多人对于工厂的好奇。恰好8月27日,极星(Polestar)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生产制造中心在成都正式启用,给了我一次重新了解中国制造的机会,也改变了我对于工厂的认知。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

 

什么是“极星”

“极星”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Polestar”相信车迷们一定耳熟能详。Polestar起初为一个瑞典的赛车车队,于2015年被沃尔沃收购,成为沃尔沃御用的原厂高性能改装品牌。2017年10月,Polestar宣布成为一个全新独立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中文名也从“北极星”变成了“极星”。成为独立的品牌之后的极星,将“纯粹、先锋、高性能”作为品牌理念,专注于打造豪华高性能电动汽车。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2

 

纯粹、先锋、高性能赋予极星灵魂

极星成都生产基地作为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生产制造中心,在工厂规划之初就以现代化、技术领先以及绿色环保为目标进行设计。同时这座工厂也是极星纯粹、先锋、高性能品牌理念的化身及缩影。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3

其中“纯粹”指的是极简主义设计风格,能够让人一见倾心。“先锋”指的是极星的先锋角色,极星的先锋主张不仅体现在产品科技上,在商业模式和出行服务方面,极星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而“高性能”是始终存在于极星基因中的,过去二十多年极星在赛车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极星非常宝贵的财富。极星希望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性能体验,而不仅仅只是直线加速。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4

极星成都生产基地改变了我对于工厂的认知,其“先锋”的一面在外形上被展示的淋漓尽致。它由挪威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斯诺赫塔(Snøhetta)打造。不同于传统工厂“方正”的外形,其外形采用了大量的曲线设计,如果不表明这是一座工厂,许多人会以为这是一个艺术中心。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5

而这座工厂中即将量产的极星1,同样是一款将“纯粹、先锋、高性能”的品牌定义发挥到极致的车型。极星1作为一款豪华高性能电驱混合动力GT轿跑,不同于一些带有“新能源”属性的跑车将电驱动作为辅助动力,极星 1将纯电驱动作为核心动力,容量高达34千瓦时的电池组,在纯电模式下的行驶里程可达约150公里,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行驶需求。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6

后桥独立的两台电动机所加上前桥2.0升机械涡轮双增压发动机,整套动力系统可以提供600马力的最大动力输出与1000牛米的峰值扭矩。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7

为了使车辆符合豪华高性能电驱混合动力GT轿跑的定位,并体现出“纯粹、先锋、高性能”的品牌定义,工程师与设计师抓住了3个关键词——线条、轻量化、车身刚性。而这3个关键词都与一种名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联系在一起。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8

 

碳纤维使设计更纯粹

极星1在车身上大量采用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使得车身线条拥有了更大的可塑性。对于一台GT轿跑而言,车顶线条的设计至关重要。极星1的车顶边纵梁并未使用钢材这种传统材料,而是用碳纤维材质打造连接A柱与C柱的独特车顶流线,让它相较于传统GT轿跑而言更低,也让极星1的优雅更加一气呵成。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9

极星1的侧面有着一组非常醒目的特征线,这条特征线从前翼子板开始向后延展至车门把手,沿着车门把手做出回旋,与把手上方另一条特征线相连,继续向车尾延伸,这条特征线越至后方就越尖锐犀利,直至最后勾勒出车尾的造型。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0

这条特征线如此锐利的造型同样得益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采用钢板作为覆盖件的车型,特征线的弯折半径约为4mm,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弯折半径可以做到最小2.7mm。这使得极星1在观感上更为锐利,从侧面增加了车型的科技感。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1

 

碳纤维实现高性能

不仅仅是外观覆盖件,在白车身的结构件上极星1同样大量地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将被塑型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钢制车身底板相结合,增强了传统车辆较薄弱的中部地板和后部结构之间的区域,并为车辆成功减重230公斤。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抵消了电池组增加的重量,强化了车辆的动态操控。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2

由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大量应用,加上发动机、变速箱、电池组与电机按照严格要求进行排布,确保了车辆前后接近50:50的配重比。这为极星1的高性能动态表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3

 

先锋工艺

为了能够投产极星1这样一款大量使用碳纤维材质的车型,极星成都生产基地专门设立了碳纤维车身成型室与碳纤维车身喷漆室。碳纤维车身成型室主要负责将完成表面处理的碳纤维材质的车身侧围、顶棚与下车身金属地板进行粘合,组建完整的车身结构。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4

这对于材料、工艺与技术的挑战巨大,极星首次在国内采用了陶氏化学的进口粘合剂,确保碳纤维车身结构坚固,同时保障其安全环保。配合 SCA 双组分涂胶设备与 ABB 高精确度的机器人手臂,做到高贴合高精准的碳纤维粘合效果。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5

碳纤维材质的喷漆工艺是另一项大挑战,相比于传统钢材的喷漆,碳纤维的上色工序更加复杂,耗时更长。为获得正确的颜色与表面效果,极星采用了价格高昂的环保低温漆,通过技师手工喷涂的方式慢造细作,每一台极星 1 至少需要 20 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喷漆的所有工序,进行多次打磨、多层喷涂以及低温烘烤,确保漆面颜色、光泽与硬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增强每一层漆面的附着力。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6

以上的工序需要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技师精湛手工艺的结合,完成从碳纤维车身结构件预处理、碳纤维车身结构粘合成型到整体碳纤维车身喷漆的完整制造工序。这也让极星成都生产基地成为了国内首家具备完整碳纤维车身结构制造工艺的汽车制造工厂。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7

 

先锋环保

汽车制造过程中,喷漆是对于环境最不友好的工序。而极星1大量采用碳纤维材质的车身比起传统钢质车身而言喷漆工艺不同,工序更为复杂,且耗时也更长。为了达到更好的漆面效果并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所有的漆面喷涂都采用了Devibiss HVLP喷枪,这种高流量低雾化的漆枪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涂料的利用率,减少喷漆过程中的浪费。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8

涂装车间没有采用传统车厂的水循环去污系统,而是一个真正的干式喷房。传统喷房中产生的漆雾经由通风管道抽取到水池中,经过水降沉淀后再通过化学品洗涤分离,最后排出到专用管道---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而极星的干式喷房中,漆雾会直接落入镂空的地板,进入地下的干式过滤器,通过过滤器对漆雾进行有效的拦截、收集。滤棉会根据工艺设计进行定期替换,其中换下的干草滤芯经过环保处理后可再次循环使用,让极星真正拥有了一个无污水排放的涂装车间。摒弃传统汽车生产中的如水循环去污系统等环境消耗大的生产方式,采用干式喷房和干草滤芯过滤漆雾等更加环保的设施和材料,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对环境更加友好。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19

在排放方面,极星成都生产基地采用先进环保水性低温漆,与传统涂料相比,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减少80%。同时极星采用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通过RTO设备进行催化燃烧处理,将涂装车间产生的VOC气体经处理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实现>95%处理效率。让工厂的排放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排放要求。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20

极星成都生产基地以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LEED 金级认证的标准进行建造,致力于成为中国最环保的汽车工厂之一。在建筑空间上,极星成都生产基地采用了LED 节能室内照明系统、更加环保高效的新风及补风系统,以实现环保节能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整个空间从设计上充分考虑采光的需求,保证内部明亮整洁。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21

 

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更多可能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极星作为一个豪华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将生产基地设立在中国,并率先量产百万以上级别车型,无疑为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制造奠定了新的里程碑。而未来成都生产基地量产的极星1车型将会销往全球,更吹响了中国制造高端电动汽车进军世界市场的号角。

奥巴马的《美国工厂》火了 极星的中国工厂红了-图22

极星品牌在中国正式扎根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同样有着非凡意义,曾经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的“天花板”,特斯拉以高续航与自动驾驶作为卖点,当许多车企在追赶特斯拉的时候,一家带着瑞典基因的豪华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横空出世,以设计、精湛的做工与出众的性能作为杀手锏,带来了另外一个高度。极星的出现让消费者在新能源车型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而对于众多新能源车企,极星品牌的造车理念是否会给到他们启发?但无论如何极星品牌的出现确实改变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高度,同时也让自己稳稳地占据了豪华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的位置。

网友还看了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最热评论

全部评论

意见
反馈